软体床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软体床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海州城隍庙复建工程工地出土一方明代石碑-【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5 17:19:46 阅读: 来源:软体床厂家

日前,在海州城隍庙复建工程工地出土了一方古代石碑。经在场的海州区文物监管员陈立新及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李彬、刘阳仔细辨认,确认碑文为明代海州知州王同所题,碑名为《浚蔷薇河工完告文》,圆额,碑面长190厘米,厚21厘米,宽85厘米,刻于明嘉靖二十四年三月。

陈立新介绍,他们第一时间便赶到现场进行了实地勘察,“看到石碑时,一面碑首为六字篆文,认出‘城隍庙谢’四字,我们初步推测这是明代碑刻,背面应该还有碑文。待到石碑被成功翻转,结果和推测竟然不谋而合,碑上从上到下刻着密密麻麻的数百个字,在场的人员眼睛顿时为之一亮。”在场的部分群众反映,当年曾看过此碑立于城隍庙山门之前,那么这块浚河的碑刻怎么会与城隍庙有联系呢?

据了解,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来是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海州城隍庙,旧在东城,元末兵废。明洪武三年(1370),海州知州陈德辅改建于西城普照寺旧址。弘治十五年(1502),城隍庙倾圮,知州侯镗建前门三楹,外为八字墙,殿前建两廊,东西各十二楹,前后角门四座,又于殿左偏建斋宿所三间,两厢道舍六间。通判林廷玉作碑文记之。正德八年(1513),同知李瀛重修。清代又经过屡次修缮。“文革”期间,城隍庙被拆除,改建海州电影院。

蔷薇河为海州人民的母亲河,几百年来一直是海州人民的饮用水源。蔷薇河自弘治二年(1489)开始淤塞,由于蔷薇河的淤塞,海州的盐船不能通过蔷薇河连接新坝的涟河到达淮、泗地区。盐商们为了生计,将盐用牛车拉到海边,再由海路南运,可谓劳民伤财。于是盐商多次到州衙,转达挑浚蔷薇河以便民利之意愿。嘉靖二十三年(1544),王同来到海州任知州,他非常关心人民疾苦,认同盐商们的合理请求。当年海州大饥,百姓生活无着,王同呈文申请挑浚蔷薇河,以工代赈,救济灾民。工程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正月十三日动工,浚河一百四十余里。是年三月十六日全部竣工,从此河运畅通,数千饥民赖以活命。

浚河工程结束后,海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一利国利民的盛事,曾经立了三方碑刻,分别是淮阴人李元撰写的《海州重修蔷薇河记碑》、沭阳人仲选撰写的《海州浚蔷薇运河记碑》与海州知州王同撰写的《海州蔷薇河纪成碑》,唯独未见这方碑刻的记载。陈立新告诉笔者:“这方碑刻由于年代久远,又经历数次劫难,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但遗憾的是碑的下方文字磨损严重,无法卒读全文。但从已释读的文字可以了解到,海州知州王同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三月竣工后,到海州城隍庙拜谒城隍老爷,将浚河的经过刻之于碑,保佑一方平安、五谷丰登、河流无阻、安居乐业。”

王同,字一之,河南郏县人。是海州历史上一位难得的好官,被海州人民尊称为“河南王父母”,入祀海州名宦祠。花果山水帘洞上的“高山流水”和石棚山上的“高行清风”四字都是王同题写。

悠唐天下最新版本

天天萌将九游版

棋牌.王牌百人牛牛